山东吕剧MP3版大全

乐乐 戏曲 2022-07-01 2544 0

20世纪初,化妆扬琴萌生于山东省广饶、博兴一带,创始人是广饶县的琴书艺人时殿元、谭秉伦、崔兴乐等人。他们率先将坐唱形式的山东琴书改为化妆演唱,吸收了京剧、山东梆子剧种的表演、伴奏等技巧,首先选用传统书段进行改编演唱,这种载唱载舞,有情节的化妆演唱,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,琴书界争相仿效,在惠民、潍坊、胶东等地广为流传。因开始化妆演出《王小赶脚》时用过驴形道具,所以当时人们俗称这种民间小戏为“驴戏”或“跑小驴”的。但以此为业的民间艺人则称其为“化妆扬琴”或“上装扬琴”。20年代中期,化妆扬琴传入济南。第一家进入济南的班社是博兴县的“顺和班”。它首演于新市场内的裕生茶园。之后,陆续有广饶、博兴等地的黄家班、父子班、同乐班、庆和班、义和班等班社来济。经常演出的地点有新市场、西市场、劝业场、大观园等商场中的小戏院、小茶园。这类化妆扬琴班社较小,人员多的不过30人,少的仅有十几人。演出设施也极其简陋。其组织比较松散,加入和退出都较自由。有的社团系季节性临时团伙,一般在冬春农闲时进城卖艺。演出剧目大都是从传统琴书中挑选出来、又易于表演之类。其类型大致可分为两种:一种是生活小戏,如《王小赶脚》、《小姑贤》、《小借年》等,这类剧目也是化妆扬琴的基本戏;另一类是历史传奇戏(多为连台本戏),如《五女兴唐》、《金鞭记》、《空棺记》等。演出这类戏时往往保留着严重的说书痕迹,允许演员上台后即兴编词演唱,剧情冗长,结构混乱,艺术粗劣。这一时期的化妆扬琴处在从曲艺向戏曲演变的过程,是吕剧的萌芽时期。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末,在济南存在时间较长、影响较大的班社有顺和班、黄家班、同乐班、义和班等。40年代前后,吕剧班社艺人在济活动较多,40年代初,主要班社义和班在大观园新新舞台演出。此后,驻济的各化妆扬琴班社为生活所迫相继解散,唯一保留下来的义和班也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。济南解放后,义和班在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帮助下,于50年代初期扩建为济南市鲁声琴剧团。1950年秋,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成立后,与济南市鲁声琴剧团(当时全省唯一保留下来的化妆扬琴专业剧团)合作,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化妆扬琴进行戏曲改革试验。第一个试验的剧目是传统小戏《小姑贤》,从剧本、表演、唱腔、伴奏、舞台美术等多方面进行改革,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演出效果。1952年,以省文联戏研室为主又从全省各文工团队中抽调了部分文艺骨干,组成了化妆扬琴剧种的专业文艺团体--山东省歌剧团。1953年该团正式定名为山东省吕剧团。至此,由化妆扬琴演变而来的新兴地方剧种--吕剧正式形成。嗣后,济南市鲁声琴剧团也改名为济南市鲁声吕剧团。1954年,省、市吕剧团分别编排的现代吕剧《李二嫂改嫁》和《光明大道》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华东地方戏曲观摩汇演,赢得多项奖励。1957年,《李二嫂改嫁》拍成电影,吕剧在全国的知名度大大提高。1962年,市吕剧团《逼婚记》晋京演出,获得成功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吕剧艺术遭到破坏,1978年后得以复苏。1979年,《逼婚记》拍成电影。此后,省、市吕剧团不断有新剧目搬上舞台,吕剧作为山东省地方代表剧种,得到扶持和发展。专业、业余吕剧团遍布全省各地、市、县。

山东吕剧MP3版大全-免费音乐网

山东吕剧MP3版大全

链接:https://pan.xunlei.com/s/VN5raNfzEdRwK_fYwBmJuR_SA1